一連多日的降雨,讓十年九旱的遼寧省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縣莊稼地喝飽了水。站在村頭南山上,阜新縣于寺鎮官營子村黨總支書記張慶年自教學場地信地告訴記者:“眼下,大豆長勢喜人,玉米大多是雙棒的。2023年玉米畝產超過2000斤,2024年有望超過3000斤(濕糧),又是一個豐收年。”
將時針回撥至2011年,當時的官營子村集體經營性收入為零。10多年來,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,官營子會議室出租村“不靠天公靠科技”,整合土地資源擴面積,加大科技投入提單產,如今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有4萬多元,反超阜新城鎮居民,村集體收入400余萬元,成為當地有名的鄉村振興樣板村。
官營子村取得的成績,離不開黨建統領“搭臺”。近年來,官營子村創造性探索黨建平臺、土地整合共享平臺、產業平臺、綜合服務平臺、文化法治平臺、科學技術平臺、農產品溯源平臺七大平臺并行發展,走上高質量發展快車道。
土地整合 “合”出新動能
官營子村地處遼寧、內蒙古交界,全村2.31萬畝耕地雖多為丘陵沙地,但有官營子河和牤牛河兩條河流穿村而過,本可以依托豐富的水源種果樹、打糧食、搞養殖,但因村里曾一度缺少帶頭人引領產業發展,家家戶戶仍以種玉米為主,村民中建檔立卡貧困戶曾經占了四成。
直到2019年,官營子村開始有了“大動作”。村黨總支牽頭成立土地整合共享平臺,提出“按等定價、集中連片、共同受益”的土地整合模式,以滿足村民集中連片耕種的需求,解決土地利用效率不高、簡單的土地流轉無法使村民滿意的難題,推動全村土地流轉逐步走向市場化。該共享平臺綜合地力肥瘦、上一年玉米均價及產量等因素來確定下一年土地流轉價格。“今年土地流轉,一等地每畝1000元、二等地每畝900元、三等地每畝800元。鄉親們看到了穩定的‘回頭錢’,如今全村90%的土地都納入了平臺管理。”村黨總支書記張慶年喜笑顏開地說。現在,村里想繼續種地的村民,可以通過支付對應的流轉費來租種相對集中連片的土地;沒有人耕種的土地,由家庭農場進行統一保底耕種,保證土地整合共享平臺的可持續性。
為了改變“望天吃飯”的傳統耕種模式,官營子村成立產業平臺,利用該平臺的現代化灌溉系統,按照“用好河套水、留住天上水、節省地下水”的思路,整合抗旱救災、水利建設等資金,建設方塘20個、蓄水池40個,引方塘水到高處的蓄水池,依靠自流進行灌溉,加強田間管網建設,實現河渠、干支流相通,坑塘相連,確保引得進、蓄得住、旱能澆、澇能排。村民和經營土地的大戶形成利益共同體,水電等基礎設施同投入、共受益。糧食產量提高了50%以上,全村半數以上的勞動力從曾經“喊渴”的農田中解放出來。
為提高經營性收入,解決“人往哪里去”的問題,官營子村利用流轉后的集中連片土地,在村子四周打造東養殖、西高效高產田、南林果、北棚菜四大產業,引導村民從事設施農業、高效農業生產,讓村民人人有事做、守家在地能掙錢。村民霍相衛掰著手指給記者算了一筆賬:“我家里有兩個蔬菜大棚,還種了200多畝玉米,今年收入預計能超過30萬元。”
科技共建 “建”出新市場
在官營子村奔共富的路上,張慶年結識了遼寧省農業科學院沙地治理與利用研究所(簡稱“沙地所”)黨委書記、所長于國慶。沙地所幾代人接續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,致力于建設遼西北沙化土地生態治理典型示范區。
“張慶年帶領農民群眾致富增收的意志、尋找科技支撐的渴望打動了瑜伽教室我。”于國慶說,所里有大量成熟的土壤改良與地力提升、水肥高效利用、沙地生態產業設計等科研成果需要中試轉化、復制推廣,需要一個有干勁、有威信、有能力的鄉村振興帶頭人一起干。經過討論,兩位書記一拍即合。于國慶協同調動遼寧省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、蔬菜研究小樹屋所、水稻研究所和耕作栽培研究所,由各所相關負責人擔任“戰區團長”,五指握成拳,與村“兩委”班子一道,催生了一場“1+1>2”的科技共建。
此后,“團長”們就沒閑著過。水稻研究所專家高樹奇在農忙時每天早晨5點和村民一起下地,8點再回所上班;沙地所農業產業研究室主任王群天天“長”在官營子交流村的蔬菜大棚里,給菜農講技術、搞試驗,他的手摸起來就像銼一樣,滿是繭。與此同時,村里的科學技術平臺上喜報頻傳,“通過單產提升、水肥一體化,莊稼產量噌噌漲,市場行情也不錯”“行距株距經過改良后,南山果園林下土地資源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”……
看中了官營子村區位、環境優勢和干事創業的勁頭,北京新發地市場有名的“辣椒大王”王福娟“轉戰”至此。目前,全村幾十個蔬菜大棚正在試種王福娟帶來的6個品種的辣椒,示范帶動全村辣椒產業再上新臺階。
隨著多樣態的產業逐漸興旺起來,官營子村還開通了微店,上架了印有“官營子”商標的粉條、大米、小麥粉。如今,這些鄉間好物經過農產品溯源平臺認證后,正通過互聯網銷往全國各地。
鄉村治理 “理”出新風貌
青山環抱,紅墻黛瓦,農民新居小區一點不比城里的差。村里的新風貌是村“兩委”引領經濟發展與鄉村治理融合的實踐成果。
近年來,官營子村“兩委”帶頭示范,依托黨建平臺、綜合服務平臺,對關九宮格系村民切身利益的問題做到能幫盡幫。同時租場地時制定村民公約,建立健全自治、法治、德治相融合的鄉村治理體系,利用文化法治平臺,開展“星級文明戶”“好兒媳”評選,建設文化長廊、法治長廊和村史展覽館。諸多舉措把全村的力量聚了起來,讓村民從旁觀者變成參與者,從參與者變成共治者,也讓縈繞在村民心頭的“問題清單”轉化為越來越長的“幸福清單”。
每當逢年過節,村里講究熱鬧,張慶年便把鄉親們請到一起,吃個團圓飯、看場“跑黃河”民俗活動。官營子村還成立了居家養老服務中心,提供鯽魚燉豆腐、圓蔥炒雞蛋、二米飯、小米粥等各色軟爛適口餐食,80歲以上老人可免費用餐,65~79歲老人每人只需交3元餐費。此外,居家養老服務中心一樓就是村衛生室,除了村醫,每天還有縣醫院的醫護人員來為村民看病、開藥。如今,村民們頭疼腦熱不用跑,醫保看病就地能報銷。
2024年3月,官營子村幼兒園開園了,“三餐兩點”對本村孩子不收費。操場上,8名教師帶著托班、小班、中班、大班的小朋友一起滑滑梯、坐“搖搖馬”,玩得不亦樂乎。另一邊,前臨主街、背靠市場的村殘疾人創業車間內,本村和周邊村鎮的殘疾人均可免費入駐創業。“大家在這里烙煎餅、烤地瓜、賣菜籽,雖然不是什么大買賣,但能讓身體不方便的老鄉在家門口就有活干、有錢賺。”駐村第一書記王長偉說。